新闻动态
各地孔院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文件下载
精彩视频
关于我们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德国波恩孔院举办讲座“阿尔伯特·艾伦斯坦《水浒传》译本介绍与改写式翻译思想研究”
发布日期:2024-07-03 浏览次数: 字号:[ ]



当地时间2024年7月1日,德国波恩孔子学院携手波恩大学汉学系于大学主楼成功举办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阿尔伯特·艾伦斯坦《水浒传》译本介绍与改写式翻译思想研究”。活动伊始,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廉亚明教授(Prof. Dr. Ralph Kauz)简要介绍了德国表现主义作家艾伦斯坦。随后,汉学系教师、翻译家马海默博士(Dr. Marc Hermann)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主讲人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尹芳夏(Eva Schestag)。

图1:活动开场

主讲人首先介绍了艾伦斯坦的生平经历。艾伦斯坦于1886年出生,他尤其欣赏中国诗歌中和战争有关的内容,因此从1921年起开始接触中国古典诗歌。在此期间,他和许多著名的汉学家都有书信往来。虽然他本人不会汉语,但通过阅读汉学家的翻译文本,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二次创作,因而产生了像《水浒传》这样有其特殊的译本。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图书出版愈发艰难,本来预计出版的中国诗歌甚至遭到焚烧。艾伦斯坦后来逃亡瑞士,还曾受到文学家黑塞的资助,后来远渡美国,由于德语写作在当地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最终也没能获得较大反响。

随后,尹芳夏选取了艾版《水浒传》中的片段朗读。该书德文译名为“强盗与士兵”,由于原书卷帙浩繁,所以德语改写时大幅删减。艾伦斯坦尝试在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创作出适合欧洲人阅读和审美习惯的文本,因而保留了像武松这样的重要人物,但改写了人物的背景来历和行为动机,甚至为武松撰写了不少内心独白,许多内容已与原书有很大的差异。

图2:主讲人报告

在讲述最后,尹芳夏抛出了一个问题:“曾经有人批评艾伦斯坦抢走了《水浒传》的文本,从而开始了全新的创作,我们如何理解此处的“抢夺”一词?”文本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文本是否可以归为某人所有,如果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抢夺便不能成立。

在提问环节,主讲人进一步阐释了埃伦斯坦的翻译模式,补充了有关奥地利流亡作家的相关内容,探讨了中德两国在同一时代都曾出现的改写翻译现象,活动圆满落幕。

(责编:王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